風起鳯陽 14 葉左肇
第八章:一統江南
正元八年,春初,江風獵獵,集慶城煙霧濛濛。
元軍降將陳野先遣使至應天,聲言:「願開城門迎義軍入,斬守將以歸誠!」
郭天敘、張天祐聽聞大喜。郭天敘捋鬍而笑,道:「朱元璋不過後輩,主公(郭子興)偏倚之。此番攻集慶,當讓我等建功,以平貴賤之論!」
張天祐亦附議:「我二人同往,以示忠勇。既有陳野先為內應,此役可定!」
朱元璋沉吟良久,進言:「陳野先素無信,變節數端。此行不可輕行,應設兩策:明攻暗守。」郭、張二人怒道:「汝常以小人之心度人之腹!功名豈可拱手讓人?」
朱元璋只得退讓一步,道:「既如此,末將願領一營為後援,以策萬全。」
數日後,紅巾軍夜至集慶,陳野先登城揮旗為號。郭、張信之,率軍進城,甫入門,伏兵四起!
亂箭如雨,郭天敘中數矢於胸,猶大呼:「我為義軍,誰敢殺我!」
張天祐欲奪門而出,為亂軍斫首。城上陳野先橫刀大笑:「鼠輩亦妄圖取城?做我元皇狗頭尚早!」
未幾,城中亦亂,陳野先原為元將殘餘不容,旋即遭部下斬首,其首懸於南門。
朱元璋聞訊,率軍急援,然郭、張皆死,紅巾軍潰散。
郭天敘震怒,然重傷在身,僅嘆:「豈非天意?」
李善長乘勢進言:「今諸將失統,軍心未定。朱元璋素得士心,願請其總領諸軍,定本營。」
眾將無異議。郭天敘遂下令:「自今日起,朱元璋為都元帥,掌中軍節度,代我處置軍政。」
朱元璋拜命於帳下,默然無言。至夜,回營長跪於地,對天而誓:「郭公提攜之恩,不敢或忘。今日承此重任,願為義軍赴湯蹈火,誓不負諸兄在天之靈!」
自此,朱元璋盡收郭天敘舊部,成為應天紅巾軍實際統帥。義軍大勢由此一變,諸將皆望其馬首是瞻。朱氏之名,自淮右傳至江東,漸有「真命」之兆。
朱元璋從「義軍將領」向「治世之主」轉變的起點。他統軍有紀、賞罰分明、嚴禁擄掠,不僅在軍中贏得敬畏,也逐步贏得百姓信任。他從軍法、田制、糧草、賞罰四個方向入手,初立一支有規矩、有紀律的軍隊,也為後來江南立國奠定基礎。
朱元璋一統江南後,應天城外,寒夜如水,軍中新令方傳,帳下將卒無不色變。
朱元璋披甲立於軍前,聲如雷震:「今軍中擄掠鄉民、姦淫婦女者,斬!冒軍功、私藏糧餉者,斬!臨敵不戰、臨陣逃脫者,斬!吾軍為民起義,若與賊無異,不若解甲歸田!」
言罷,令旗一揮,數名違令者於軍門前枭首示眾,血濺白雪,眾軍肅然。
朱元璋知兵心難馭,遂立「三統之法」:以法統軍、以糧統兵、以賞統心。
他選賢任能,命李善長總文書、鄧愈理軍政、湯和主後勤、胡大海練新兵。又設糧台,募民為「軍屯之夫」,使兵不擾民、民亦食有餘。
有士卒貧病者,朱元璋親至帳中賜藥、撫問。軍中傳言:「從朱公者,如歸父母。」
城中百姓原憚紅巾軍為流寇,及見朱元璋整肅軍紀,皆驚曰:「此等義軍,勝過官兵!」
朱元璋命士卒築壩修渠、補屋興學,凡征糧皆先簽榜告示、定數分糧,秋毫不犯。百姓感恩,送雞酒至營帳者日不絕。
有老嫗跪道:「昔日家毀於元軍,今得義兵如天降。願世世子孫為朱公祝壽!」
朱元璋扶起老嫗,只道:「若得江山,當記汝言。」
軍政既立,軍心日聚,兵威亦盛。
朱元璋夜與劉基、徐達、常遇春密議,於帳中展一幅江南地圖,手指潤州、鎮江、太平三地,語氣堅定:「集慶一戰,誅奸掃亂;江東既定,便可南下取池州,西擊安慶,北定鎮江。江南不平,天下何安?」
眾將拱手應曰:「誓死從命!」
此時的朱元璋,已不僅是郭子興之徒、紅巾義將,而是一位逐漸掌握政軍核心的實力領袖。
潤州(今鎮江)與太平府(今安徽當涂、含山一帶)為江南要衝,倘若拿下,便如「咽喉盡控,江左歸心」。朱元璋若能破二府,則江南軍權大半盡入掌中。
應天十九年,春水初漲,朱元璋統三萬義軍,兵分三路,誓取潤州、太平。
潤州守將為元朝老將賈魯,固守不出,倚長江天塹,築壘設防,笑言:「朱賊小兒,不識水戰,若敢來犯,教他葬身江底!」
朱元璋遣徐達領左軍由瓜洲水道東繞,命常遇春主中軍正攻潤州,自率劉基等為右軍,假佯攻太平,實則誘賈魯分兵。
劉基獻策:「賈魯性謹而驕,若令其誤判形勢,則可避鋒鋩、奪其據點。」
朱元璋笑道:「好,便叫他識識朱某之『小兒』手段!」
數日後,義軍佯攻太平,元軍果中計,潤州空虛。徐達夜乘潮水,駕火舟突入潤州港口,一聲令下,火箭齊發。
賈魯驚醒,倉皇應戰,不及防火船破堤燒艦,潤州守軍自相蹂躪,常遇春於岸上舉紅旗大喊:「潤州已破,降者不殺!」
賈魯突圍不成,自焚府邸,死於火中。
潤州破,江北諸郡望風歸順。
轉兵太平,太平守將名郝鏞,聞潤州失陷,急召民兵固守,然心已動搖。
朱元璋一改強攻之策,遣人入城散書:「吾軍奉天行道,非賊也。凡願開城者,封其為縣尹,百姓免役三年。」
城內士紳聞之,暗與朱軍聯絡。數日後,太平城內夜起火光,郝鏞大驚潰逃,太平不戰而降。
朱元璋入城,止兵擄掠,訪民問苦,赦貧民之賦,重修文廟、儒學。
有老儒涕泣跪迎,道:「觀主公所行,不讓古帝王!」
朱元璋扶之曰:「江南將平,天下可期。」
潤州、太平既下,江左盡歸。
朱元璋命徐達駐潤州、常遇春鎮太平,自統中軍還應天,重整府治,首設「郡縣推官」制度,並遣人巡行地方,記災荒、清田籍、均稅糧。
劉基奏曰:「主公今兵可威人、政可安人、心可得人,江南之地,已為大局。」
朱元璋點頭,目視江水浩蕩,只淡淡一句:「江南既定,是時北望矣。」
這是朱元璋歷史崛起的真正起點,攻陷集慶,立應天為都,從「義軍主帥」轉身為割據一方的「霸主」。他誓言有刀兵,也有心志,讓人感受到一個帝王胚胎的誕生時刻。
至正十六年,仲夏,赤日炎炎,江水如血。
朱元璋統軍圍攻集慶已旬餘,城堅糧足,守軍依長江自固,箭如雨、火如網,屢攻不下。
軍中多有怨聲,徐達進言:「若再久攻,軍心必搖。何不伺一夜月暗風高,出奇兵,破其東門?」
朱元璋目視城頭,沉聲道:「可也。吾軍攻城,非為割據,乃為黎民。此戰若勝,便取天命!」
是夜,風急月黑,朱元璋令火軍百餘,扛薪束火,繞小港而入,自江邊潛至東門下。
常遇春率敢死軍三百,從水路攀牆而上,斬關奪門。火起城中,號角齊鳴,義軍萬人乘勢殺入。
城內混亂,元軍潰逃,義軍乘勢追擊,至天明,集慶全城平定。
朱元璋登城遠眺,江潮翻湧,硝煙未散,赤焰染天。他轉身對眾將拱手,道:「此城,自今日起,名應天。天命之所歸,吾當承之!」
三日後,朱元璋入府署,設帷帳,署軍政、立官吏、整軍紀。
李善長執筆,劉基擬制,於大堂之上懸一匾:「應天府元帥府」。朱元璋立於堂前,高聲誓言:「吾朱元璋,草莽布衣,得賢士之助、眾民之心,起兵於淮右,今據江南應天。自此誓掃胡塵,清定中原,匡扶社稷,庇護百姓!」
眾將皆叩首應道:「誓隨主公,掃蕩天下!」
應天之後,義軍不再僅是義軍,而是初立一國之基石。
朱元璋命修宮署、設六曹,定戶籍、量田產,募賢士、簡官制,改徵糧、興學政、禁擄掠。軍政分明,文武井然。
民間歌曰:
淮右朱公起義旗,掃胡平亂建新基。
集慶改號應天府,萬民歡呼歸大師。
江南風雲,自此改色;天下局勢,自此改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