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起鳯陽 13 葉左肇
第七章:自立門戶
江南既定,朱元璋坐鎮應天。諸侯遣使來賀,士人紛紛自各地赴投,昔日冷清的府衙,如今門庭若市,朝請不絕。
明軍營內,劉基、李善長、楊憲等人漸成文臣中樞,朱元璋密召三人議政,決定撤除臨時軍政制,設中書省,以一統軍政、財賦、人事之權。
李善長為中書右丞相,劉基為參政知事,文臣勢力日重,軍將如徐達、常遇春等漸被剝奪實權,專鎮一地,不得擅入應天。
湯和私下不滿,言於朱元璋:「主公今日立文,棄武,昔日隨主出生入死者,恐寒心矣。」
朱元璋淡然答曰:「天下既定,兵止戈藏,汝等將帥,當守邊固土;而治國安民,須賴文士。若將武人留政中,必多爭權之禍。」
湯和默然,不敢再言。
私下,朱元璋對劉基言:「功臣如利刃,戰時可用,治時當藏。中書之設,不止為政,更為我手中之柄。」
劉基微笑,拱手低聲:「臣知主公心,當為主公立制而不立人,使後世皆可循規,而無人可擅權。」
正元十四年,群雄漸衰,唯張士誠盤據江東,據高郵、守平江,自稱「誠王」。
張氏本鹽丁起家,擅治財政,富甲一方。蘇州糧倉萬頃,庫銀如山,兵器甲胄不下十萬,民風富庶,守城固若金湯。
張士誠自恃天險地利,對朱元璋屢屢上表稱臣,然私下招兵聚糧,密謀北進。
李善長進言:「張士誠陽奉陰違,懷有異志。主公若欲統一江南,必先取蘇州。」
朱元璋點首,曰:「張氏守富貴,不識天命。我兵可戰,其心可破。」
兵發江東,智取蘇州
徐達、常遇春率主力北伐,朱元璋則命劉基暗中設局,欲破張士誠之心防,而非一味強攻。
劉基密書數封,分別投遞張氏諸將,言蘇州將破、朱氏仁義、功臣必封。又於江南放出流言:「朱元璋仁政愛民,軍紀嚴明,非張氏可比。」
張士誠軍中士氣漸散,副將呂珍、孫益密投朱軍。朱元璋遂命胡大海率奇兵潛渡吳江,自北門入,常遇春則佯攻南城,聲東擊西。
蘇州一夜驚變,內外齊動,張士誠大驚,倉促率親兵固守王府。然百姓不助,城中火起,軍心潰散,終被徐達親率兵入城,生擒張士誠。
蘇州既下,朱元璋一統江南,天命漸歸
朱元璋未大肆屠戮,反於平江設司農、太倉、禮學,宣示「以仁治民」,遣人重修水利,開倉賑濟,士民望風而歸。
城中儒者上表請尊朱元璋為「吳王」,朱元璋卻只淡然一笑:
「朕非為王號而戰,是為百姓開太平。」
大帳中,朱元璋望地圖沉思,
「南已平,北猶亂。今天下,唯元廷尚存大都,諸將備馬,準我再舉中原。」
李善長問:「主公若得天下,將以何治之?」
朱元璋沉聲道:「以法立威,以儒立本,以農養兵。治亂世,須鐵腕;定天下,靠人心。」
劉基聞言,拱手一禮,道:「天下終歸於主公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