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國論政 : 批判性思維看對移民的批判 - 匯澤
語不驚人死不休,1月4日,聯邦保守黨領袖競選人布萊尼(Steven Blaney) 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,宣布他的移民政策,主張減少移民人數,“以便讓他們更好地融入” 。
在人們印象裡,聯邦政黨的國會議員提出減少移民人數的主張,這還是很多年以來的第一次。上一次有政治人物發出這樣的主張,是來自1990年代初期的改革黨。在改革黨之前,那是一百年前提出要求“保持加拿大白色”的各個政黨,他們根本就不希望白人以外的種族移民加拿大,因此設立各種法律和政策,限制、排擠來自歐洲以外的移民。批判華裔移民的理由,自古層出不窮,動用各種理由,比如“華人不知道融入”、華人搶掉本地人的飯碗等等。這樣的狀況直到上世紀老杜魯多引入多元文化的國策之後,才得到徹底的改變。
批判少數族裔的理由,自古不窮
改革黨最初在1991年做了一份政策報告,反對“任何基於種族或人種、激進或突然改變加拿大族裔人口構成的移民”,這一主張立即遭到全加拿大很多人士的反對,認為這是改革黨企圖強調加拿大以白種人為主的族裔構成的思維。被人批評為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。改革黨隨後又拋出縮減移民人數的主張,同樣讓人看出其司馬昭之心,被認為是反移民。
後來改革黨沒有再提這件事。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,改革黨後來成為聯盟黨,又合併了當年的進步保守黨,組成了以哈珀為首的聯邦保守黨。
到了2017年,布萊尼再次提出縮減移民人數,理由是移民的“融入”有問題。這是否是改革黨的舊事重提?我們不妨以“批判性思維”審視一下。
其實,移民人數的多與少,並不是這裡的主要問題。加拿大每年的移民總體人數,應該是依照本國的人口結構和需求而決定的。但我們需要仔細看一看布萊尼先生要求減少移民的理由。
布萊尼在闡釋他的“融入”問題時宣稱,“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給這些移民以機會。……如果沒有人給你一份就業意向,如果你不能精通(master)一門或兩門官方語言,那我們就有大問題了。”
布萊尼提出的移民條件,大多數移民估計達不到。在剛剛落地或者剛剛從加國大學畢業之後,就有雇主願意聘用你,提供工作意向證明,這當然是個好事。但是,有多少中國移民可以在踏上這片國土之前,就能讓雇主了解自己,相信自己,並出具工作意向的證明?什麼樣的英語程度才能算是“master”?又有多少來自中國的移民在踏上這片國土之前,就熟練掌握英語或法語,沒有一點口音?
就如同上屆政府的移民部長,同樣有很多理由批判移民,說投資移民的貢獻不如居家保姆……。
作為移民,我們確實需要正視來自外界的批評與批判。當輿論發現並批評我們社區中有的人開著寶馬豪車,領取救濟卻奮勇直前;當別人批評我們社區中有的人住著百萬豪宅,卻不惜打破排隊順序,哄搶市府免費派發的融冰鹽沙沖在第一位的時候,我們確實需要正視這些批評,反思自我,糾正我們的行為,營造和維護我們社區的形象。
這樣的批評與反思,目的是促使我們這個族群的每個人走向更好的自我。如果我們把善意的糾正稱作批評,而把從一開始就企圖排斥或限制整個族群的行為稱作批判,那麼批評與批判之間,有著質的區別。一個是希望幫助人治病,一個是乾脆不想讓病人活過來。
是的,任何一個族裔的新移民,在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國度之後,不可能立即就與當地社會百分百一致,都會有“融入”問題。 “融入”的問題應該是新移民本身以及當地社會(包括政府、政客)需要共同努力解決的事情,而不應該成為拒絕新移民的理由。
布萊尼提出所謂以新移民的“融入”問題作為縮減移民的理由,是否是一種障眼法?是否和改革黨、一百年前的“白色加拿大”一樣,排斥少數族裔的新移民來加?是否和當今美國所泛起的一些“另類右翼”一樣,排斥被認為是“非我族類”的少數族裔?
加拿大是否需要移民?
去年10月,一個由經濟學者Dominic Barton為首的諮詢委員會做出報告,提出為了刺激加國經濟的增長,建議政府應該大幅提升移民的人數。政府最終決定每年吸納多少移民,自然有其多方考慮。但是從經濟和人口結構層面來說,加拿大確實需要很多移民。
一個重要的現象,是加國人口老齡化的狀況越來越嚴重,本國人口生育率低。 1971年,加國人口分佈是每1個退休老人對應6.6個工作年齡人士;2012年,這個比例下降到1個退休老人對應4.2個工作年齡人士;按目前趨勢下去到了2036年,將是每1個退休老人對應2.3個工作年齡人士。如果加國不能引進足夠工作年齡的新移民,一方面加國將出現嚴重的年齡分佈倒掛,對未來社會的發展造成阻力;另一方面加國也將嚴重缺乏足夠的勞動力,經濟發展將失去前進的動力。
在加拿大社會,有一部分右翼人士把移民完全當作福利來批判,因此要求減少,把移民部辦成“不移民部”;而另一部分左翼人士同樣把移民完全當作福利,但是用來讚揚,要求增加。真正平衡、中庸和以經濟為考慮的視點,應該是把移民當作建設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