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
counter
Skip to main content

東坡夢長安 之 試筆洛陽春

第二章:試筆洛陽春

洛陽的春來得早。城中柳絮初飛,宮牆外桃李嫣然,汴河水漾,泛著金光與世情。

蘇軾與弟蘇轍初至洛陽,便為文名所擁。長安考罷,榜未出,人已傳。人說三蘇父子齊進京,文風自蜀中東來,有漢唐遺風,又有一種清奇跳脫,令人側目。

蘇軾未曾自矜。他踏過宮闕重重的台階時,只覺腳底微顫,不是懼,而是「大廈之將起,千鈞之任」。他知道,自己不只是為功名而來。

是年春,歐陽修出任知制誥,主持科舉。他素以雅量拔才,聞得蘇軾兄弟之名,便邀入府中面談。

蘇軾一襲青衫入堂,眼神自信卻不放肆。歐陽修細觀片刻,開門見山問:「聽聞子瞻君文章氣勢峻拔,有如嶽立。可願談談你對文以載道之見?」

蘇軾微笑答曰:「文之為道,猶舟之於江,水深則舟大,風急則帆疾。若不載道,便如水上浮萍,雖飄逸,終無根本。」

歐陽修目露欣喜:「說得好!今之學人,多尚辭采,少求根柢,正是浮萍之病也。」

又問:「子瞻嘗讀誰人之文最受益?」

蘇軾答:「讀韓愈而知文有骨,讀柳宗元而知文有情,讀孟子則知文中有義。」

歐陽修長笑:「不虛蜀中才子之名!」

談畢歐陽修親試蘇軾筆力,命題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。蘇軾筆不停,須臾成篇,氣勢如虹。

歐陽修讀之,面色數變,忽然將原稿擲於案上,喟嘆道:「吾老矣,當退矣!」

座中諸人驚愕,蘇轍忙起身稽首:「修公此言,何出之也?」

歐陽修笑道:「非謂真退,乃嘆後生可畏。子瞻此文,理透而辭健,情感與義理俱至,已非尋常士子所及。」

是夜,歐陽修命人送蘇軾一詩:

「文星來自蜀山雲,落筆驚人萬口聞。

莫道中原無異士,青衫已換舊朝臣。」

 

蘇軾讀畢詩,卻未欣喜,反沉默良久。入夜他獨坐窗前,看洛水月色倒映書案,對蘇轍低聲道:「修公之詩,似有譏焉。」

「兄何出此言?」

「言我青衫已換舊朝,似暗喻我將成新風。然我心所慕者,非新與舊,而是正與直。」

蘇轍一怔,隨即釋然一笑:「兄之所慕,天下自當知之。」

數日後,王安石自汴京過洛,亦聞蘇軾之名,邀其同行。二人初見於洛陽白馬寺外,一場春雨才歇,古塔斜映,柳絲搖曳。

王安石尚未出任宰相,時人稱其為「荊公」,語少而鋒銳。見蘇軾來,他只道:「君亦知變法乎?」

蘇軾答曰:「法者,應時而變。變之不義,寧守舊法;變之得道,雖萬人吾往矣。」

王安石凝視他片刻,淡淡一笑:「言有餘氣,未必可行。」

蘇軾坦然回禮:「行不由氣,當由理。」

二人初交,已似劍鋒初觸,未有血光,已現寒意。

少年氣盛不低眉,敢與諸公論是非。

洛水春寒風未定,一枝東來報天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