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東坡夢長安 之 東坡肉與赤壁賦
第六章:東坡肉與赤壁賦
黃州歲月,苦中自甘,貧中有趣。
蘇軾最常說的一句話是:「無肉不可過日,無詩不可遣懷。」這話聽來俗氣,卻是他生命中一半的寫照——他以詩安魂,以肉養命。
那日清晨,他攜仆從馱柴入城,偶聞鄰人抱怨:「近來官家賜豬多,卻不知如何煮才不柴不膩。」
蘇軾聽了,當場捋鬚笑道:「此事包在我東坡頭上!」
回雪堂後,他親入灶間,以慢火炆之、不加水、用酒代之,密封慢燉。香氣瀰漫滿堂,鄰人聞香而來,眾人排坐草席,他親自持刀分肉,說道:「煮此肉,慢火、少水、多酒。勿催、勿翻,任其自熟。待香滿四鄰,再佐詩一杯。」
眾人大快朵頤,皆呼此肉為「東坡肉」。他亦乘酒興賦詩曰:
淨洗鐵鍋慢火煎,黃州豬肉味最鮮。
日啖東坡三百碗,不辭長作楚人仙。
鄰人笑他說書,他卻說:「人生無常,能食能飲能詩,即是神仙。」
數日後,夏轉初秋。蘇軾與客夜遊赤壁,舟行江上,明月如銀,水光萬頃。江風徐來,吹亂他髮,吹開塵懷。
他舉酒對月,忽憶曹操之詩:「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。」心中翻湧萬感,既敬其雄才,又悲其不能脫俗。
夜半歸舟後,他提筆草寫《前赤壁賦》:「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……」
一字一行,如月照江心,波紋起處皆哲思。寫至: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……」
筆鋒微顫,熱淚滾下。他終於將生死、名利、權位一一放下,只餘一筆「人生如夢」。
寫罷,他仰天長嘯,長笑入夜。
《前赤壁賦》傳出後,遠近傳誦,文士皆驚。「東坡在黃州,不減在汴京」,歐陽修聞之欣然,王安石沉吟未語,章惇則冷笑:「貶而不靜,終非善類。」
然蘇軾已不問廟堂之聲,他只知,雪堂草香、江水東流、白鷺為伴,才是他真正的歸處。
詩酒煮成人世味,江山換得自由身。
一賦赤壁千秋月,三分肥肉慰風塵。
蘇軾從「風波被貶者」蛻變為「自在東坡」,文風從鋒銳走向澄明,生活從激憤轉為寬厚。他以詩與肉安頓身心,也與天地萬物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