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
counter
Skip to main content

桃花影落醉紅塵 之 虎丘結廬畫煙雨

第九回:虎丘結廬畫煙雨,夢筆生花詠秋聲

一紙丹青寫寂寥,半窗風雨落花翹。

虎丘夜靜雲如夢,筆底江南盡寂昭。

唐伯虎年近五旬,遊歷江南多年,歷仕途困頓、情場別離、世態炎涼,終心念歸靜,於蘇州虎丘山下尋一破屋結廬而居。此處松風常作、雲煙繞梁,遠離市聲,惟餘水聲與筆聲相對。

唐子自號「六如居士」,取佛經中「人生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、如露、如電」之義,屋上題匾曰:「夢筆齋」。其居清苦,一牀一几,一茶一畫,晨起焚香,午後潑墨,夜則聽雨吟詩。

一日午後,山雨忽作,霧氣籠山,唐伯虎倚窗而坐,忽見遠山層疊如墨,一老松獨立煙嵐之中,頓得畫意。旋即提筆,濃淡兼施,畫成《虎丘煙雨圖》。圖上不畫人,惟見松、石、雲、水之交融,題曰:

江山不語夢中行,萬象無聲筆下成。

問我今朝何所似?孤松立雨聽松聲。

又有一幅秋夜之作,畫山屋燈火,孤影伏案,外有落葉隨風,月痕微露,題曰:

秋聲寂寂滿山林,一筆生花慰我心。

他年若問風流客,紙上煙霞是此吟。

唐伯虎之畫自此趨於淡遠清逸,不再追求形似,而寫心象。觀者初不解,然久觀如入夢境,方覺其畫不畫物,畫心耳。

有蘇州詩人周子賢曾拜訪夢筆齋,見其畫,大驚曰:「此非人間筆也,乃心火化煙,煙中出形,形中見境!」

唐伯虎淡然一笑,道:「昔日筆為世用,今筆為心用,畫亦修行耳。」

有時夜半夢回,唐伯虎常起坐自語,記下夢中詩句,有詩云:

書燈孤坐夢餘生,筆底桃花似舊名。

醒後不知誰是我,窗前月影照空庭。

他自稱近「半僧」之境,卻不皈佛、不修道,只以詩畫度日。傳言其畫一幅《夢桃圖》,畫中桃花萬樹,一老者披衣而眠,唇邊帶笑,畫旁題曰:

桃花未醒夢先老,一笑人間是舊遊。

莫問此身歸何處,春風吹處是歸舟。

此圖流傳甚廣,後世評為「晚唐伯虎自畫像」,其畫中老者,或真或幻,人皆曰:「唐解元晚年夢中自度矣。」

唐伯虎晚年結廬虎丘,為其人生最靜遠、最自由之階段。其畫風從艷麗工整轉為淡雅寫意,詩亦少諷喻,多禪意,宛如人生回望後的微笑。畫名《夢桃圖》未見於傳世,然有若干風格雷同之山居題畫,疑為其晚年手筆。欲知唐伯虎病中畫夢、遺墨傳世,請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