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丘詩魂 之 風雪碑銘
第九章:風雪碑銘
詩人死於筆下,筆卻生於千秋。血既乾,字愈烈。
高啓之死,震動吳中。京師初雪未融,宮門之下血痕猶在,然其詩稿流於民間,抄錄者相繼。
當時錦衣衛奉旨焚稿,然一卷《青丘詩草》為獄卒所藏,匿於石湖祠壁之後。
楊基聞噩耗,自蘇城馳來,至午門之外,見地上尚有殘紅。
他跪地哭曰:「季迪之筆,死於聖世,悲夫!」
攬其友之亡魂,攜詩殘篇返吳。
回至石湖,寒風如刃。楊基、張羽、徐賁三人共立於高啓舊居。庭竹半枯,門扉塵封。
楊基取詩稿置案上,長歎曰:「此人雖死,其文將為明祚之痛。」
張羽曰:「帝王之法可誅人,而詩不可誅。後世當以其詩見其魂,非以其罪知其名。」
遂共刻碑於湖畔。碑文曰:「吳郡高先生啓,字季迪。以詩鳴,性直而清。仕翰林,諫上言切,遂得罪。臨刑無懼,筆不輟。其詩如江水,至死不息。是以立此碑,以誌不泯之魂。」
夜雪初下,三人環碑默立。
楊基泣曰:「他在天上,必仍吟詩也。」
張羽續曰:「或在風中,隨竹影而吟。」
徐賁低聲曰:「抑或在我心中,未嘗離也。」
數年之後,太祖憶及往事,偶翻《洪武文選》,見高啓詩篇仍列其中。
朱元璋默然良久,對左右曰:「高啓之才,朕所知也。然天下容不得一詩狂。」
左右不敢對。帝嘆曰:「文人者,皆薄命。」言畢,拂袖而去。
自此,《青丘稿》成為禁書。然禁愈久,傳愈廣。
吳中士子夜誦之,稱曰:「讀季迪詩,如聞風過竹林,泠然不滅。」
百年之後,成化年間,學者沈周於石湖訪古,見斷碑半陷泥中。
碑上青苔覆字,僅存「詩魂不死」四字。
沈周以手摩之,歎曰:「斯人之詩,非一代也,萬世也。」
他遂作《題高季迪碑》詩:「竹影湖光一片心,詩魂長在白雲深。他年倘問誰無罪,唯有青丘不負吟。」
自此,高啓之名復起。文壇並稱「吳中四傑」,而以高啓為首。後世以其詩為明初最清峭之音,與元人之餘緒一線相續。
冬夜風雪,石湖依舊。
月色灑於碑上,似有光從字縫中微微透出。
若夜深無人,常有人言,湖邊有讀詩聲隱起,如竹林搖曳,如水氣低吟。
有人問那是何聲,老者答曰:「那是青丘先生,尚在吟他未竟之句。」
「風雪滿湖魂未滅,碑前猶有舊人詞。
千年若問誰堪記,一筆青光照月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