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丘詩魂 之 青丘少年
第一章:青丘少年
江南之地,水氣含煙,楊柳映波,春秋不改。元末民亂未息,兵火縱橫,而太湖一帶,猶自風月清明。
江陰高氏,有少子曰啓,字季迪。生於至正丙辰(1336),其家素寒,而父母皆篤好文學。父高仲舉早卒,母朱氏守節,躬自教之。童稚之年,即通《詩》《書》,嗜古文,尤喜屈宋之篇。
年十二,嘗攜一卷《離騷》登江畔古塔,坐石上誦之,聲清而悲。觀者或問:「何為好此哀文?」啓笑曰:「楚人之辭,氣吞雲夢,雖悲而壯。悲者志未伸,壯者心不屈。」其志可知矣。
鄉中父老嘗見其筆跡,皆驚曰:「此兒筆勢有龍蛇之態,異日必名世。」
十六而入蘇,寓於吳門。時太湖一帶,士人多避亂隱居,談詩論道,弦歌不輟。啓遊其中,與楊基、張羽、徐賁相識。四人意氣相投,縱酒賦詩,或泛舟胥湖,或登虎丘,號曰「吳中四傑」。
一日,四人登滸墅山,遠望太湖煙波,楊基感嘆曰:「亂世將起,詩何為者?」高啓微笑曰:「亂世尤需詩。詩者,人心之燈也。若世道晦暗,愈當以文照之。」
張羽笑曰:「子言似狂,而心則正。然詩能濟世乎?」
高啓答曰:「不能濟世,亦可存心。心不死,天下終有再明之日。」
是夜月明,四人酌酒於湖畔,高啓起而吟曰:「長風萬里過蘆花,明月無聲照客家。詩酒從來消世事,青山不改舊年華。」
諸友鼓掌稱善,皆曰:「高季迪當為詩中龍也。」
其後歲饑,吳地盜起。高啓歸里,閉戶著述,晨夕不倦。母朱氏病篤,臨終謂之曰:「汝天姿高逸,然當以德為本,毋以才自矜。亂世人命輕於草,慎之慎之。」啓泣拜曰:「兒不敢忘母訓。」遂刻意學古人節義之風。
母沒之後,高啓築草堂於江陰南山,號「青丘子」。每晨攜卷登山,或對松吟詩,或臨水觀魚。人問其志,答曰:「士生於世,貧不足恥,無志乃恥。願以一筆之力,寫太平之夢耳。」
時值元末兵亂四起,江南民不聊生。啓聞之嘆曰:「天下崩而文亡,詩人將何以為?我願以詩存史,以筆為碑。」
是年冬,高啓作詩以自勉,題曰《青丘吟》:「書劍飄零客未歸,江雲蒼茫雁南飛。詩成欲換中原血,筆底長流白日暉。山色不愁千里亂,松聲猶憶五湖微。他年若問青丘客,心似寒星照落暉。」
自此,江南文士皆聞其名。或曰:「此子胸懷天地,不徒為詩人也。」
青丘少年之志,已隱隱與風雲相應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