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丘詩魂 之 明初詩人高啓 筆在手,心在天
明朝詩人高啓(1336–1374)身為吳中四傑之首的才華;他對朱元璋文治與專制的矛盾感;其身陷獄誅的悲劇命運;以及他在詩與歷史之間,如何以筆為心、以死明志。
江南多秀士,太湖之濱尤盛。元至正年間,江陰高啓,字季迪。少孤而貧,負奇氣,日誦《楚辭》,夜對星斗,夢中屢見屈原招手於波上。
高啓嘗與友登岐山,見煙雲變化,嘆曰:「山川有靈,文章當與天地並壽。」其友笑曰:「貧家子安能與天地並?」啓拂衣曰:「筆在手,心在天,何貧之有?」
自是讀書益勤,凡經史子集無不究。尤嗜詩文,推李白、杜甫為宗,間雜韓柳之氣。每月夜登樓,撫琴而吟曰:「煙水連天鏡未磨,白雲無語過山阿。書生胸裏乾坤大,不羨人間富貴多。」
鄉人異之,曰:「此子非池中物也。」
高啓生於江陰貧士之家,博覽群書,愛山水成癖。與楊基、張羽、徐賁相識,並稱「吳中四傑」。詩酒流連太湖間。朱元璋平定天下後,高啓受召入翰林,為洪武帝撰《元史》與頌文,辭藻瑰麗而懷疑懼。
朱元璋性多忌,文臣人人自危,高啓屢諫遭怒,從而自請還鄉,築室於石湖,號「青丘子」,高啓閉門著書。隱居石湖,詩文日出,與友人唱和不輟,作〈登金陵雨花臺〉、〈書懷〉等詩,字字含血,暗寓亡國與身世之痛。
後因朝廷修史,高啓再召,勉從之,因誤用禁忌文字,被讒下獄;獄中仍作詩自明。洪武七年,被誅於南京獄中,年三十九。友人楊基收其遺稿,《高太史文集》流傳於世。
據悉高啟因一首《上樑文》之詩,有「龍蟠虎踞」四字,被疑為歌頌張士誠,連坐腰斬。關於「上樑文」與「龍蟠虎踞」之說,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地方志與筆記,如《嘉定竹枝詞》與《吳中人物志》,後來被《明詩綜》、《古今詩話續編》所引。主要記載如下(略有異文):「高青丘為人作上樑文,有『龍蟠虎踞』語。太祖聞之,以為頌張士誠地(蘇州),曰意不忠,斬之於市,寸磔八段。」換言之,朱元璋認為這四字影射張士誠據守蘇州時,常自稱龍盤虎踞之都,因而懷疑高啓仍懷舊主之意。
然而,「龍蟠虎踞」這個成語並非高啓創作,而出自《三國志·吳志·孫權傳》:「鍾離曰:此地形勝,真龍蟠虎踞之勢。」
原指建業(今南京)之形勢,而朱元璋建都南京後,極重「正統」之名,凡提及舊敵張士誠、陳友諒等地號、旗號,皆極為忌諱。問題在於——張士誠據蘇州時,確曾自稱「龍蟠虎踞之都」。
高啓乃蘇州人、又曾為張士誠幕僚,這層關係使這四字帶有「原罪」,若他在上樑文中不慎寫出這句,確實極易被誣作「懷舊頌賊」。但從正史觀之,《明史》與《太祖實錄》均未提及「上樑文」之事,而僅以「醉書詩語涉不敬」作為定罪理由。
但就朱元璋治下的政治環境來看,此說在情理上「可信」,但史料上「未證」。原因如下:
- 《明史》撰於清初,多據官方稿本,不敢詳述洪武酷刑;但地方筆記可保留民間流傳的真相。
- 「龍蟠虎踞」與張士誠確有關連,且高啓身為蘇人、曾仕張氏,若無謹慎用字,確可能觸忌。
- 然「上樑文」應屬偶作、非奏章,若真以此致死,恐為「借題誅殺」。
因此,學界一般認為:「醉書詩涉不敬」為官方定罪;「龍蟠虎踞四字」為民間合理化的傳說,或即為詩中忤旨之語的具體化演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