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丘詩魂 之 吳中文會
第二章:吳中文會
元祚日衰,天下群雄並起。然江南之地,山水依然,文風未泯。吳中士子,雖家多破敗,而詩酒之會,反勝於太平之世。
太湖之濱,有城曰蘇。其地多名士,文風鼎盛,自唐宋以來,號稱「東南財賦之府,詩書之薈萃」。高啓年十八,攜卷入吳,寄居滸墅寺側。時楊基、張羽、徐賁皆以文名,屢聚於虎丘、胥門間,唱酬風雅,語涉古今。
初見時,楊基長於律詩,性疏朗;張羽工於古文,語多激烈;徐賁氣質清遠,喜以山水寓懷。三人聞高啓詩,推為第一。楊基擊節曰:「季迪之詩,骨清而氣遠,如寒松之風、孤鶴之影也。」
時方仲秋,四人會於滸墅山。酒行三巡,月出湖心,張羽取琴而彈,曰:「此亂世也,兵在北,民饑於南,而我輩但能吟風弄月,豈非虛生?」
高啓微笑對曰:「詩非逃世之具,乃記世之筆。若史官筆書王侯之名,則詩人筆記蒼生之苦。是以詩可不朽。」
眾皆默然。少焉,楊基起,舉杯向天曰:「若真能以詩代史,當與子共著天下之篇!」
高啓大笑,復以詩酬之:「吳山煙雨客中情,詩酒相逢即弟兄。萬里乾坤歸筆下,青天何處不秋聲。」
是夜,風過水面,四人酣醉於蘆荻間。翌晨雞鳴,湖上雲開,遠處白帆點點。高啓言:「人生如舟,浮於風浪之上,能自持者,不為波折所沈;能自照者,雖暗亦明。吾輩若得保此心,不問富貴。」
自此,吳中文人共推高啓為「四傑之首」。其詩日益雄深,擷古入新,言多憂世。
嘗有詩曰:「白日沈波亂未平,長江無語自東傾。幾人筆底能留史?一卷蒼煙萬古情。」
蘇中名士李夢陽讀之,歎曰:「此詩不徒言山水,而含興亡之感,真文人之氣節也。」
其後,高啓寓居胥門古宅,門外植竹數百竿。風起竹鳴,聲如琴瑟。人問其故,啓曰:「竹可貧而不可折,吾以竹為友耳。」
每逢夜靜,明月滿庭,燈影搖紅。高啓對酒自吟,或記古人興亡之事,或題山水,意遠而辭麗。有人笑曰:「季迪好談古,不入世事。」
高啓淡然曰:「入世則汙,避世則孤。吾但願以詩立於天地之間,存一寸不改之心。」
是時,朱元璋已據金陵,號「吳王」,招文士修《元史》。詔書下達江南,四方名儒多應召。楊基勸高啓曰:「君詩名已顯,若入翰林,可立功名於新朝。」
高啓沉吟久之,答曰:「功名如煙,文章如骨。吾願為天下之筆,不願為帝王之筆。」
然天命漸逼,風雲將起。吳中詩人之集,終成明初文壇之光,而其間暗潮,亦隱隱伏動矣。
「筆有江山氣,詩多興亡情。吳中雲月在,誰識故人心?」